高校智库参与第三方评估的SWOT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6日 湖北新型智库平台 作者:陈妹 陈云 覃维彬

1 引言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2020年5月的数据显示,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简称 CTTI)共收录837家来源智库,其中高校智库560家,占比达67%。我国高校智库数量在全国智库组织中占据大壁江山,涌现出了一批领头高校智库组织,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等8家高校智库入选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虽然我国高校智库数量多、研究领域广泛,但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简称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9》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只有6家高校智库上榜全球最佳大学附属智库百强,“2019年全球顶级智库综合榜单”前10位均来自美国、英国等传统智库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我国高校智库中只有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58位)和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81位)2家智库入选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整体排名比较靠后。

整体而言,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智库还存在定位不精准、团队力量涣散、输出产品质量较差等客观问题,而对政策分析至关重要的第三方评估当前也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人员更换频繁,项目与人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保障的问题。有必要对高校智库参与第三方评估进行SWOT分析,最终提出高校智库建设和第三方评估的协同共生发展策略。


2 高校智库参与第三方评估的内部优势


2.1 人才储备充足,科研水平较高

当前,我国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大部分是来源于高校自身各学科的老师、专家、学者,他们的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拥有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研究。因此智库研究人员无论在理论修养,还是在实践经验方面皆达到专业领域内优秀水平。我国高校是高端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拥有稳定的长期从事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教师队伍,拥有规模庞大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队伍,拥有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学者。这些高端专业的研究人才,基本全部接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具备专业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些人才优势是其他类型智库所不具备的,为高校智库建设、开展政策咨询和研究储备了充足的人才。同时,由于这些智库研究人员身处高校良好的研究氛围,拥有多学科资源,可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促使智库产生更多创新性思想和高质量成果。如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现有研究人员11名,其中9名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及以上有9名,研究领域涉及世界政治、国际安全、国家战略等。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普通高校教师学历层次持续提升,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为174.01万人,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111.57万人,占比为64.12%,全国普通高校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2.92万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2.54万人,两项合计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37%。2019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本科院校1,265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90.73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283.48万人,按学历层次划分,博士41.69万人,硕士241.79万人,计算可知平均一所本科院校有2,241位研究生,也就是说高校不仅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而且还拥有大量的在校研究生资源可以作为智库青年人才进行培养。

2.2 基础设施完备,科研环境优越

高校智库的资金来源渠道除了国家财政拨款或高校拨款、竞争性项目经费外,还有基金捐助、企业资助等渠道。有些高校智库是校企合办的,经费相对充足,运行机制灵活,在人员聘用、研究选题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由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公司资助,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由广州昊源集团有限公司资助。高校智库设立在大学校园内,不仅拥有相对宽松、自由、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得高校智库的研究视角和智库产品更为客观,还可以使用大学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和数据库、实验室等。

2.3 学科资源丰富,研究领域多样

依托高校而建的高校智库,不仅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科研水平高,运行资金充足,科研环境优越等优势,还拥有研究领域多样、学科资源丰富的优势。高校智库服务对象是党和政府部门,研究对象则是党和政府遇到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产生有着较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而高校智库可以基于社会问题这一特点,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我国高校智库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而支撑这些研究领域的除了研究人才外,还有高校拥有的类别多样且齐全的学科资源,这些有助于高校智库从不同学科视角、使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跨学科的社会问题、参与不同领域的第三方评估。


3 高校智库参与第三方评估的内部劣势


3.1 体制机制僵化,研究定位不明

体制机制创新是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和难点。目前我国高校智库主要依附于高校二级学院开展研究工作,在人员引进与管理、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机制较为僵化,缺乏创新。由于高校智库隶属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未拥有自主权,要遵从高校的管理规定,人才需符合高校的人才引进条件方可成为智库研究人员,这容易造成很多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在绩效考核与评价方面,目前智库研究人员及其成果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单一,多以论文、课题等偏学术理论研究成果作为考核标准,而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点要求研究人员必须产出对策性成果,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样的考核标准与研究成果产生之间存在偏差,使得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在现行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下不占优势,影响了研究人员从事智库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这样的偏差容易导致高校智库发展定位分工不明。在以学术为导向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下,研究人员的产出多为理论性成果,符合为政府决策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成果却很少,与高校智库建设的目的与功能定位相背离。

3.2 内部沟通不畅,宣传推广意识薄弱 

多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是高校智库固有的、其他类型智库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但目前这种资源优势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多数高校智库仍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沟通不畅。在高校智库内部,一方面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常常处于彼此独立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研究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研究力量趋于分散;另一方面,高校智库内部多学科间、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皆习惯单兵作战,结果则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研究视角狭窄,研究方法单一,最终导致研究成果质量低下。高校智库对外宣传推介的意识不够,宣传渠道较为单一,品牌知名度较低。单独建立高校智库网站的很少,多数的高效智库只是借助学校二级学院的网站进行简单的机构介绍和智库活动新闻宣传,对智库专家的推介和智库研究成果的宣传较少,在宣传形式上主要是以文字介绍为主,图片和视频宣传资源较少,宣传的内容不够深入和直观,同时宣传内容中采用了太多专业化的术语,给社会公众的阅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3 咨政经验不足,地区发展极不均衡

当前,在我国高校智库管理运营中,由于多数研究人员来源于教师队伍,以往以学术为导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尚未转变到以实用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且对于政府所需的对策性成果研究经验不足,难免造成研究成果依旧注重学术性,轻视实用性,研究人员所产出的智库产品未能符合政府所需,导致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转化率低。除了智库研究人员研究思维的定势和智库组织考核机制等因素影响了高校智库决策咨询的产出及转化,我国高校智库整体成立时间晚、发展极不均衡等客观历史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查询历史文献可知,我国高校智库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才成立的,起步较晚,而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整体格局。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与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展中心在2018年12月公布了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年度高校智库排行榜,笔者对25家A+级高校智库成立时间进行分析可知,25家A+级高校智库中只有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成立时间早于1978年,其他24个高校智库均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成立的,其中有17个智库成立于2000年—2018年,也就是说25家A+级智库中有68%的高校智库(17家)成立时间不足20年。通过分析25家A+级高校智库的分布地区可知,25家A+级智库绝大多数集中在我国的东部省份,占比达到80%,特别是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拥有11家A+级智库,占比44%,而西部地区只有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一个高校智库入选榜单。表1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智库的建设呈现出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智库起步时间跟东部地区高校智库大致相当甚至更早,但是后期在人才、资金、课题资源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弱于东部地区高校智库。

表1.png

4 高校智库参与第三方评估的外部机会


4.1 中央制定了智库发展的顶层设计,高校智库建设有了政策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我国智库从无到有,智库组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建立了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党校行政学院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等多样化的智库组织类型,为规范我国各类智库的科学管理,更好地支持智库可持续发展,服务政府决策需求,中央层面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对智库建设问题明确表态,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近7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智库建设持续关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相关的政策规定支持智库发展,详见表2。

表2.png

4.2 各省市配套政策不断推出,为高校智库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中央制定智库建设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我国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出台了《智库管理办法》《智库建设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的制度,为高校智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笔者梳理了我国广东、湖南、甘肃等3个省市出台的有关智库发展的扶持政策,详见表3。

表3.png

通过对以上3个省市的高校智库配套政策的分析可知,每个省市都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完善,立足本地实际进行了探索性的创新。

4.3 双一流高校建设稳步推进,高校对科研创新重视度逐步提升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方案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方案指出我国应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新型高校智库,提高其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决策能力。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双一流”建设方案特别强调了改革高校评价机制,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与“双一流”建设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目标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实际上高校智库建设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各高校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和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动重咨询、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型高校智库内涵建设,推动“双一流”建设引领下新型高校智库在咨政服务能力、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练好内功,提升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5 高校智库参与第三方评估的外部威胁


5.1 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智库的发展短板凸显

党委政府决策咨询目前拥有政府内设的政策研究室、研究中心以及诸如新华社瞭望智库、人民日报区域协同发展智库等强大的内部智囊团,在此基础上党委政府近几年对决策咨询的第三方评估重视度不断提升。目前政府开展第三方评估主要通过3个方式开展:第一个方式是委托社科院、党校、高校智库、专业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政策评估;第二个方式是组织评议代表对政府的行政作风、人大代表提案等进行民主评议;第三个方式是对普通民众进行随机抽选开展第三方调查,包括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网络问卷调查、个别面谈法、电话访谈法等方式。

社科院、党校、民间智库等智库组织都有参与政府第三方评估工作,跟高校智库存在明显的行业竞争关系。首先,社科院、党校等半官方智库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具有较为便捷的渠道将研究成果呈报给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而相比之下高校智库与党委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能够获取的政府第三方评估项目资源比较匮乏。其次,国内的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简称CCG)、零点有数、盘古智库、阿里研究院等一大批民间智库借助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不断崛起,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相比而言高校智库的第三方评估制度还不够完备,而且智库的运营资金和科研经费相对不足,对智库科研人员的激励不够。

综合来看,高校智库在参与政府第三方评估过程中具备自身的一些独特优势,比如:在第三方评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团队综合能力较强,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种实用性学科,为确保第三方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高校智库在整个第三方评估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待提升,目前的发展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由于高校智库很少跟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第三方评估需求进行对接,跟政府部门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高校智库的第三方评估项目资源相对匮乏。第二,高校智库运用的第三方评估工具较为传统,一般是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调研,对电话调研、微信在线文档收集调查数据等现代化评估工具运用得很少,调研手段较为单一。而且在收集完调研数据之后一般是使用EXCEL、SPSS等传统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平均值、数据占比、方差等常规项目,很少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调研数据的关联性。以电动车驾驶人佩戴安全头盔的立法评估为例,就可以通过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提取近年度电动车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得出佩戴安全头盔跟降低受伤者比例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为电动车驾驶人佩戴头盔的立法工作准备丰富的现实数据。第三,我国很多高校智库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和评估流程,面对诸如“文明城市创建”“公共安全”“社会风险评估”等政府第三方评估内容,高校智库在调研方案策划、项目组织实施、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等环节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流程保障。

5.2 高校智库的社会影响力不足,政府认可度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智库整体的社会影响力不足,高校智库的决策咨询建议采纳率低,政府认可度不高,综合分析来看除了高校智库本身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的内部原因之外,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影响因素是高校智库决策咨询建议的政府采纳率较低,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高校智库的组织活跃度较低,对外的决策影响力不足。

通过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公布的《2018年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概况表》分析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我国高校提交的研究与咨询报告主要来自江苏、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2)我国高校的研究重点仍然停留在发表学术论文层面,我国高校2018年学术论文发表篇数是研究与咨询报告数量的16.5倍;(3)高校提交的决策咨询报告质量不高,与政府决策咨询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不足,总体采纳率不足50%。31个省市高校在2018年共提交研究与咨询报告22,086篇,被采纳9,474篇,总体采纳率是42.9%。

结合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专任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情况(普通高校)》数据的对比可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副高级及以上人员人数众多,但是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意愿不强,参与率较低。2018年全年校均产出研究与咨询报告8.3篇,全国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人员平均每100人提交的研究与咨询报告数只有3.1篇,详见表4。

表4.png

我国高校智库的数量众多,但是存在着智库活跃度较低、智库领军人物较少、智库研究成果产出不足等突出问题,由此导致高校智库对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较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6 提升高校智库参与第三方评估效果的途径


6.1 SO战略(增长型战略):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发挥高校学科及人才优势,充分利用智库建设的配套政策

首先,高校智库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门类多样、科研人才丰富等内部优势,完善智库运行的制度规范,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高校智库研究队伍。第一,建立高校内部多学科交叉研究机制,拓宽研究视角。例如:南京大学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依托边疆史地、海洋科学、法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第二,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智库“旋转门”制度和高校研究生跟岗实习制度,优化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建立多元化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既吸收政府官员和金融机构等组织退休高管到智库工作,也积极推荐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积极引导本校及外校在读硕士和博士参与智库科研工作,通过实习、顶岗等方式培养青年后备人才。第三,完善高校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做好中长期科研规划,在人才储备计划中既要有专职研究人员,也要有兼职和客座研究人员,组建的团队要考虑国际化视野和多学科交叉两个因素。

其次,高校智库应把握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视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利用好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的智库发展配套奖励政策,将争取来的配套资金用于举办高校智库论坛、开展交流研讨、组建决策咨询团队等方面。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为了支持高校智库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天津市高校智库建设实施方案》和《天津市高校智库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和2018年分别评选出首批12个市级高校智库和第二批6个市级高校智库,给予每个智库1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高校智库开展决策咨询研究。

6.2 ST战略(多样化战略):利用高校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供需对接,努力拓宽智库成果传播渠道

首先,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设备齐全、高校科研环境良好等条件,转变以往着重学术研究的惯性思维,积极参与政策咨询研究,加强与党政部门的沟通交流,以“用”带“建”,实现供需两侧的对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因素。智库要主动、精准把握并满足党政部门多层次、多方面的决策需求,一是通过列出若干研究选题呈请党委政府领导圈阅的方式,开展领导点题研究来推送智库成果;二是通过向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布征求选题意见函,对口开展专题研究;三是通过主动参与党政部门改革方案、政策措施等的可行性论证,以第三方的研究视角为政府提供科学公正的决策意见。

其次,针对我国高校智库普遍存在的传播意识淡薄的问题,建立健全智库专题数据库,完善成果发布机制和传播渠道,提升高校智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分析国内外智库的成果传播方式,本文提炼出了4个可供高校智库采用的传播途径:(1)公开出版智库成果刊物,例如期刊、专著等形式;(2)加强与报社、新闻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联系,通过新闻报道智库专家事迹、智库研究成果等方式提高智库的曝光度;(3)通过主办或者承办智库研究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论坛,提高行业内的影响力;(4)除了以上3种传统宣传渠道以外,还应该增强高校智库的自媒体宣传渠道建设,例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公众号等的建设,有条件的高校智库可以开发智库APP,通过智库人物的推介、智库研究成果的发布等方式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6.3 WO战略(扭转型战略):借助“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契机,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打造特色鲜明的智库品牌

首先,“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我国高校智库应立足国家及所属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明确高校智库研究方向和发展定位。杜绝“假大空”,着眼于解决政府部门咨政需求,突出智库特色,防止千篇一律和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出现。例如,云南首批30个省级重点培育新型智库中的云南财经大学的云南省防灾减灾智库、云南警官学院的云南省禁毒研究中心等智库都是根据云南省旱灾、地质灾害频发、边境地区毒品走私贩卖情况严重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需求。

其次,高校智库应构建多样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智库人才的工作量和贡献,明确智库科研经费配置标准和科研成果奖励条件。应畅通研究员序列与教授序列的职称通道,鼓励高校智库人员积极走研究员职称序列。应将决策咨询成果、社会传播效果与教学、科研成果一起纳入教师工作量统计范围,适当调整领导批示、采纳建议的权重大小,将智库人才的决策咨询成果纳入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评优等的重要依据。

6.4 WT战略(防御型战略):丰富智库资金来源,整合校内研究资源,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首先,应适当提高高校智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丰富高校智库资金来源。高校智库应积极通过对外出版智库期刊、专著,对外承接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智库可支配收入,智库专家和智库成果丰富的高校智库可以尝试与广播电视台、思政类综合网站等机构合作,提高智库专家的工资收入。例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联合上海东方卫视、观察者网等机构于2019年1月开设了全新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由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担任主讲人,采用“演讲+真人秀”的模式为观众讲解时政热点难点,成功入选学习强国APP“看理论”栏目,不仅提升了中国研究院的知名度,也拓宽了研究院的资金收入来源。

其次,加强高校内部智库之间、高校智库与校内二级学院之间的协同研究,整合校内学科和人才资源,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的申报,联合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我国高校可以借鉴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做法,采用工作小组的团队模式,将高校内部多个智库和二级学院的科研人员组建成专题研究团队,针对特定的研究目标,由学者自愿组成。这样的团队模式更加灵活高效,有利于对封闭、分散的研究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最后,高校智库应加强与官方智库、社科院、民间智库等智库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对它们的发展经验“去粗取精”,积极参与高校智库联盟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尝试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外部机构合作共建智库。自2009年我国首个高校智库联盟C9联盟成立以来,智库联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2019 年就有河南省高校高端智库联盟、越南智库联盟、“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一带一路”教育智库联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智库联盟、长三角智库联盟等7个特色智库联盟成立,实现人才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7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智库应从“练内功”和“借外力”两个方面着手,提升参与党委政府第三方评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高校智库健康发展。从内部建设来看,首先要转变以往以学科为导向的模式,积极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机制,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诉求,推动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融合发展,明确智库的角色定位,加强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其次,要构建多样化的专业研究队伍,加强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培育制度的创新,打造高校人才“蓄水池”;最后,积极完善智库成果评价体系,加大决策咨询成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权重比例,设立咨政成果奖,发挥绩效考核的引导激励作用。从外部沟通交流方面来看,首先,高校智库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对高校智库建设的配套法规政策,与政府决策部门进行常态化对接与互动,积极争取第三方评估的项目资源和配套资金;其次,高校智库应搭建多渠道宣传平台,通过宣传智库专家事迹和智库最新科研成果提升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最后,应加强国内外智库经验交流与研究项目合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智库建设经验上取长补短。通过高校智库内外合力,从智库组织组建、研究团队培育、智库成果转化 三 个方面发力,提升智库研究成果质量,发挥智库咨政启民作用,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作者分别系广西警察学院专任教师讲师;南宁市第三中学人事干事;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胡梁
来源:《智库理论与实践》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今日头条号
  • 地址: 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9号湖北省电视大楼 邮编:430071
  • 联系电话:027-87329652 电子邮箱:JCYXX_TG@QQ.COM
  • 版权所有: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
  •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3165号
  • 鄂ICP备14020307号-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