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对“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关注重点与中国应对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31日 湖北新型智库平台 作者:姜昱同 冯卫国

美国领导人历来重视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以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主导作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自然也不例外。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当局在威胁世界卫生组织作出“实质性改进”无果之后,宣布终止与世界卫生组织关系的举动,引发美国各界人士对于中美两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变化的高度关注。其中美国多家智库以“健康丝绸之路”为视角,围绕该倡议进行了多方位解读。这些研究文献将有助于从研究重点、学者构成、叙事策略等角度,全面了解美国智库有关该倡议的研究动态,从而对美国政府决策与社会舆论进行预判研判,最终对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更为完善地思考。

 

1 关注“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美国智库概况


1.1 研究文献的选取 虽然“健康丝绸之路”倡议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在美国政府对内与对外公共卫生政策状况频出的背景下,该倡议得到美国智库的高度关注。本文选取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哈德森研究所、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新美国安全中心、德国马歇尔基金会( 美国) 、美国胡佛研究所、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9家智库作为研究文献选取对象。选取这9家的原因在于: 第一,上述智库在美国国内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在宾夕法尼亚大学2020年1月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9》,全美顶级智库榜单(Top Think Tanks in United States) 中共有107家智库上榜,这9家智库排名均位于榜单的前35%以内,并且布鲁金斯学会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分别被认定为“全美顶级智库榜单”和“国防与国家安全领域顶级智库榜单”中的“卓越中心( Think Tank Center of Excellence) ”;第二,上述智库长期关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尤其发布了多篇围绕“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倡议的报告、国会证词和评论文章,成果内容兼具系统化和全面性;第三,从上述智库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基础来看,其中既有保守派、中间派和无党派属性的智库,又有因中间派智库观点范围跨度较大,细化为中右派( 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和中左派( 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等) 为代表的智库。因此上述16份研究文献基本兼具了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特征。

笔者在上述9家智库及其海外中心的官方网站, 以“China`s Health Silk Road”“Public Health”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自中国首次提出“健康丝绸之路”倡议以来的文献,发现从2016年3月到2020年2月,这9家智库可获取的文献主要是从“一带一路”倡议在建设过程中,所在国家或地区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进行研究,成果中少有论述卫生或健康治理的专章专节;在2020年3月习近平主席同意大利孔特总理通电话的新闻报道发布后,从这9家智库获取以“China `s Health Silk Road”“Public Health”为标题或关键词的报告、时评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共16篇(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其中包括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3篇,布鲁金斯学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外交关系协会、新美国安全中心和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美国) 各2篇,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哈德森研究所以及胡佛研究所各1篇。

1.2 研究文献的概况与特点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到,上述智库关注该议题的主要方向包括: “健康丝绸之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关系、与“数字丝绸之路”倡议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影响力的作用、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影响、对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产生的影响( 见表1) 等。这与他们长期关注的国家和地区的其他议题相互交织,知识结构也是已经形成框架体系的,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该议题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表1.png

从这些文献的作者可以看出,部分专家长期关注该领域议题,因此其研究成果也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此外,关注该议题的作者还有两个特点: 其一,部分作者隶属于上述智库的境外研究机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所在智库拓宽了在该领域的研究视野和成果影响力(见表2);其二,通过分析部分作者的学习经历、工作履历,可以发现智库之间、智库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黄韵琪( Audrye Wong ) ,她所在的贝尔弗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系布鲁金斯学会与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 Fairbank Center) 共建; 迪尔·帕尔(Deep Pal) 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获得国际事务硕士学位,虽供职于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但其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印度中心的学者保持频繁合作,多篇评论及报告均由该中心首发,并受邀参加相关学术活动。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所涉智库的研究立场和叙事模式。

与此同时,上述研究文献的发布形式也十分多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库成果的文本形式。美国智库此次围绕“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各项成果,不再只限于报告或评论等常规形式发布,而是尝试更多地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发表,例如博客(Blog post) 、播客(Podcast episode) 等。这类文章通常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突出,可读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也更广,因此这种文本形式不仅不会弱化其咨政议政的功能,还可以扩大自身在网民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其教育公众的功能。二是智库成果的发布渠道。上述美国智库不仅注重自身官方网站的议题和专栏建设工作,同时还注重公关部门的建立,以构建智库官方网站与媒体或期刊共同推送的“双轨制”发表体系。例如新美国安全中心与英国广播公司(BBC)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保持着紧密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刺激智库影响力持续提升,还使得智库成果在国际热点问题的关注效率与媒体新闻报道的高时效性保持同步。

表2.png

2 美国智库对“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关注重点


通过研究上述代表性文献可以发现,美国智库学者对于“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仍存在偏差,他们普遍认为该倡议是中国寻求重塑全球卫生治理体系路径或意图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又一举措。对于美国及倡议沿线国家的利益保护,风险高于回报,各国必须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

2.1 美国智库对该倡议的主要认知 首先,对于“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概念的认知。该倡议是指,以全面提升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为主线,以周边国家为重点,以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促进我国及沿线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合作倡议,系中国在2016年首次提出。但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很多美国智库学者并不了解“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概念由来。其一是该倡议的提出时间。很多学者认为该倡议是在2017年被首次提出(即以中国与世卫组织签署谅解备忘录为标志),还有部分文章中将该倡议阐释为“中国在2020年提出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新方法”。其二是该倡议的合作基础。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现阶段特朗普政府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未能起到引领作用,才使得中国在欧洲等国家“绕开”多边组织,开展“威权主义攻势”。 

其次,对于“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构成的认知。该倡议具体包括: 与沿线国家加强在卫生体制政策、卫生领域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的磋商和沟通,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合作,加强人员培训,推动中国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等要素。然而有的美国学者认为该倡议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实质性内容。例如柯克·兰卡斯特认为,“健康丝绸之路”倡议虽不是一个全新概念,但该倡议在 2020 年作为“救火队员”被重新启用,可能使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受益。还有的文章认为,该倡议等同于中国向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药品和医疗用品,被隐藏起来的是对经济和战略利益的考量。

最后,对于“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属性的认知。该倡议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健康丝绸之路”倡议不是一个新词汇,但是美国智库对该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关系的论点并不相同,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扩充说”,即中国在此时提出该倡议并采取行动,抓住了开展全球公共外交的大好机会。丹尼尔·伦德认为,中国稳步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将会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关系,其中包括美国的盟友。克里斯汀·李认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2017年就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因此中国目前推进该倡议,是为表现其全球领导地位。 其二是“延续说”,部分智库学者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境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受阻,可以通过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使“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发展规划不被中断。迪尔·帕尔也表示,中国重启“健康丝绸之路”倡议,这帮助中国保持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延续性。 此外,美国智库针对该倡议使用的研究方法,并未发现与其他类似报告有较大差别,大体上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传统模式。但是从上述智库文献数据来源的标注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不标注数据来源或链接内容与文章无关联,规范性欠缺。篇幅短小的博客文章,通常没有注释,由于引用表述和数据无从考证,使其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即使在部分关键表述上插入了链接,内容也通常与其论点或案例无直接关联。第二,数据来源无效,“偷梁换柱”现象严重。专题报告或评论文章的篇幅较长,写作也较为规范,然而研究对象虽然是中国,但在文末注释( Resources) 中,引用来自中国大陆的新闻或数据报告极少,大部分数据源于欧洲、大洋洲部分国家有限几所智库的“二手资料”。有些数据在我国的网站均为公开可查,部分作者还要在文末刻意强调某些数据因“不透明”而无从获取,以拔高其论述的“可信度”。第三,数据来源引用失真,误读率较高。部分数据的引用内容虽然来自中国可信度较高的网站,但也经常存在被误读或误翻的风险,究其原因仍主要是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固有偏见,导致存在偏差的引用和解读。

2.2 美国智库对该倡议意图的研判 首先,该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寻求全球领导者地位的重要标志。其一,部分美国智库专家认为,全球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都有迫切地需求,这是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卫生领域引导者的客观条件。虽然现阶段中国在海外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处于停摆状态,但也同时给中国重塑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机遇。例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不足一直是南亚地区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南亚次大陆的医院、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有多名学者认为,世界各国将会对自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予以空前的重视; 反之,中国为保证其“一带一路”海外投资项目的延续性,就需要满足沿线国家对于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的需求,这同样符合中国重塑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战略利益。其二,还有美国智库专家表示,中国为确立其全球领导地位积极行动,是可能成为全球卫生领域引导者的主观条件。中国政府通过在国内宣传“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吸引如华为等国内高科技企业到沿线国家“公关”具体项目,以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因此,“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无论是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补充,都是中国重要的健康外交政策之一,这引发美国智库界对当局“不作为”,造成美国在该领域“领导光环褪色”的趋势产生忧虑。

其次,扩大中国在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利益,提升该倡议在相关国家和地区影响力。一方面,中国以“健康丝绸之路”倡议为契机,在建设过程中争取更多战略利益,是大多数美国智库的“共识”。黄韵琪认为,“口罩外交(mask diplomacy ) ”被视为中国试图树立正面国际形象的外交方式之一,也是中国通过贸易刺激获取更广泛战略利益的实例之一;裘德·布兰切特通过对“数字丝绸之路”倡议进行分析,他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国崛起为科技强国和全球数字化基础设施供应商提供了新机会,海康威视、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相继开发健康应用程序,生产了热成像体温检测仪等医疗器械或设备,通过该倡议让这些产品和服务走向海外。中国正在向美国主导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发起挑战,并在倡议沿线国家与美国展开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另一方面,中国正运用“轮辐模式”改造当前地区的双多边合作格局,强化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迪尔·帕尔认为,打造以中国作为“枢纽”的中心,通过“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开展活动,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使每个接受该倡议的国家逐渐对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产品或内容产生依赖,最终达到中国将多边关系变为多个双边关系的预期。随着倡议的推进,美国智库专家对沿线各国内政可能面临来自中国干涉的风险表示担忧。 再次,中国通过该倡议重塑部分国家对于中国开展全球卫生援助的叙事。在上述智库报告中,部分学者频繁使用“战狼外交( wolf -warrior diplomacy ) ”等抢眼词汇,“叙事( narrative) ”一词也在多篇报告中被提及,这体现了他们对该议题的重视程度。一方面,美国智库高度关注中国外交的宣传策略,尤其是中国对于自身国际形象塑造等议题。柯克·兰卡斯特表示,中国政府正在努力通过言语和行动维护其在此次全球治理行动中的地位,并试图扭转国际社会上针对中国的负面言论。美国社会各界,包括智库学者对于“中国外交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越来越强硬”的状态很不适应,因此有多位学者将中国视为“有战略威胁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美国智库还十分关注中国政府的境外医疗行动。有学者表示,中国向意大利、法国等“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沿线国家提供医疗援助,是为了让他们因为这些援助产品对中国表示感谢,通过获得上述受援国家的肯定,从而改善中国在该领域的国家形象。美国智库专家认为这是“欺骗和公关行为”,目的是逃避中国理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中国想通过发布一些以自身为视角的发问,分散对“事实”本身的注意力,达到改变叙事方式的效果。

最后,通过该倡议,中国在部分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正在上升。一方面,美国近年来的“逆全球化”政策,为中国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在2020年4月宣布,将暂停对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由于“世界卫生组织变得越来越以中国为中心”。克里斯汀·李认为,特朗普总统主动放弃美国在该国际组织中的主导地位,恰好让中国得以填补这个空白。她在另一篇评论中表示,中国利用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向联合国世卫组织求助,以进一步推广“健康丝绸之路”倡议。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台湾当局“国际化”进程被阻断。有美国智库专家认为,中国公民进入联合国专门机构担任职务,例如柳芳担任联合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秘书长,是台湾加入该国际组织失败的重要因素;还有美国智库专家表示,中国在非洲等“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沿线地区开展医疗援助是“附条件”的,其中包括在台湾问题等方面持有利于中国的立场。美国智库认为,美国在各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受到冲击,美国政府对于“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应当予以及时关注并提高警惕。

此外,也有部分美国智库的学者表达了积极的观点。一方面,有学者认为中国在中东和北非等地区开展的医疗援助行动,并没有使所在国家或地区当局产生焦虑或反华情绪,甚至得到了部分国家领导人的欢迎。例如叶海亚·祖比尔表示,人们对中国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所扮演角色的观点相当积极。这预示着中国将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文件为基础,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该地区的国家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另一方面,有部分智库在报告中阐释了中国该倡议,获得了联合国,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的认同,他认为这是全球卫生部门合作构建防护网络的重要契机。 


3 美国智库研判对“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影响


第一,美国智库研判对该国政府决策的影响。一方面,上述研判尤其对美国制定公共卫生治理政策起到了积极影响。智库提醒美国政府重视自身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导地位,以保障在该领域的决策和行动的连续性。例如叶海亚·祖比尔认为,美国数十年来一直在全球通过拓展全球健康外交,以部署该项“软实力”。乔纳森·希尔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USIDFC) 近期正在进一步夯实美国作为全球卫生公共产品重要输出国的地位。 凯瑟琳·布利斯也在报告中提及,美国是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 最重要的捐助国之一,自该联盟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承诺资金捐助。虽然美国政府对于维护自身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领导地位的政策大体上保持稳定,但是美国智库针对特朗普总统作出暂停资助世界卫生组织等决策,及时发出了批评和反对的声音,这使得智库建议得以影响政府决策发挥了实质作用。另一方面,美国智库关于中国通过“健康丝绸之路”倡议与美国争夺全球领导角色的系列研判,一定程度上使中美关系紧张程度加剧。上述智库不仅提醒华盛顿当局在中国提出倡议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美国国家利益可能受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同时还提醒美国当局对于全球供应链过度依赖的现象亦应受到重视,尤其是特殊时期的全球卫生公共产品,这些重要物资有被中国政府掌控的风险。美国智库普遍将结论落脚于“中国正在寻求重塑全球卫生治理体系路径”,不仅可以迎合长期秉持“中国威胁论”理念的政府决策者,还可以引发惯性忧虑,从而影响美国当局的政策选择。例如有的政府官员认为,美国公司应尽快将产业供应链从中国迁出,使美国免受物资供应链断裂的威胁。因此,中国强调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已然引发美国各界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 。”上述智库思想对于美国当局后续的政策选择将很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美国智库研判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一方面,“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在短时间内,吸引了来自不同政治倾向的智库和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在他们所构建的如“亚太安全项目”“人类繁荣计划项目”等研究议题体系中进行研究(详见表1) ,这对于引导民众全面、及时地关注个人生命健康权利与公共卫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智库的研判对“健康丝绸之路”共建进程构成了阻碍。美国智库通过集中发表评论文章等,确定并持续维护话语基调,从而占据该领域的话语权。例如研究文献中多次以“中国数据不透明”“中国转移责任”等表述作为报告或评论引言, 还有部分智库通过提出新命题以博取关注。如克里斯汀·李撰写的评论标题原文,最初是“China`s Health Silk Road Is a Propaganda Tool”,后调整为“China`s Health Silk Road Is a Dead -End Street”。从“宣传工具”的功能定位到“定无出路”的判断结论,是典型使用“爆炸性”标题引导舆论基调的话语策略。这不仅需要中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反击针对中国的“污名化”言论,同时对当下全球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共建,造成相当程度的压力及负面影响。

第三,美国智库研判对中美人文交流的影响。在中美关系遇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时,人文交流因其“官民并举”的灵活性特征,在国家间的各种交往形式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部分美国智库对中美双方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观点积极,认为中美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过程中开展数字医疗等领域的研究合作,很可能成为改善中美关系的突破点。例如有学者提出,若要缓和当前紧张局势,必须加强两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各类合作。此外,中美两国在2020年还召开了如中美智库媒体论坛等系列会议,为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的路径拓宽展开实践。另一方面,也有智库对中美人文交流持质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例如柳春等研究人员认为,如需扼制中国创新能力,美国可以通过封锁高校和研究机构,将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拒之门外。近年来,特朗普政府加大了对中美高校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审查,扩大对华裔科学家及其所在美国高校( 研究所) 的调查范围,对孔子学院等中方在美创办的机构进行严格管控等等。美国当局的上述政策给两国本不“景气”的人文合作蒙上更重的阴影。

第四,美国智库研判对其他倡议沿线国家的影响。其一,美国智库专家的观点可能会影响该地区国家有关该倡议的决策。迪尔·帕尔认为,中国提出“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是为了取代之前通过双边协议或多边机制解决问题的模式,他还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多边主义”“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轮辐模式”等措辞对该倡议进行表述。沿线国家极易受到上述智库研判结果的干扰,对中国产生防范和警惕心理,最终对其决策产生影响,扰乱“健康丝绸之路”共建进程。例如2020年3月,欧洲议会议员苏珊娜·塞卡迪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书面质询,担心意大利在参与“健康丝绸之路”倡议过程中,和中国签署了有关在云端共享健康数据的协议,可能存在泄露成员国公民健康数据的风险。她由此建议委员会调查双方签署协议是否符合欧盟“5G网络安全工具箱”的文件规范。其二,部分研判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该地区的社会恐慌。有学者认为,中国希望通过“口罩外交”提升在欧洲的软实力,以应对中美贸易竞争背景下欧洲战略地位的提升。但是基于对中国更深层次的忧虑,部分智库学者认为各国在与中国合作期间,可能面临公民医疗信息等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正如前文所述,此类时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于“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可持续推进会造成负面干扰。 


4 针对美国智库研判的中国对策


自2016年6月“健康丝绸之路”倡议首次被提出以来,公共卫生领域合作已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在该倡议沿线国家开展的医疗物资援助、专家团队派遣等行动,表明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开展卫生健康领域合作的一贯立场。然而,美国智库通过自有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围绕“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所进行的分析,正面、积极研究成果的产出占比偏低。因此,中国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与沿线国家共同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倡议高质量发展。

第一,在制度层面,完善我国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对外卫生援助制度。首先,中国应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等有关部门,联合评估设立对外援助组织协调机构的必要性,尤其是一些公共卫生资源分布情况复杂的国家或地区,更应当注重援助物资到达目标国家或地区后调配的合理性。

其次,中国应加快补齐对外卫生援助法律架构中的短板。一方面,适时修订我国《对外援助管理办法(试行) 》,同时研究《对外援助法》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与“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沿线国家探索并创设区域性公共卫生合作条约或其他法律文件,确保对跨国援助行为予以全面规制。只有配套法律制度日臻完善,中国才能更加规范地同“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沿线国家开展相关公共卫生合作,履行国际法框架下《国际卫生条例(2005)》等国际法下的国际义务,为“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第二,在话语层面,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叙事。美国智库在研判中的消极评价,虽然包含部分客观理性的分析,但多数内容是对事实的歪曲、无端的指责和颇深的偏见。若中国只是在事后作出回应与反驳,基本等同于把该国际舆论的主动权让给对方。从本质上讲,叙事通常是由大量事实作支撑,中国外交部及有关部门要梳理体系、讲究方法,及时、认真地做好宣传工作,做到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叙事话语体系。只有我们在“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等重大议题上“先声夺人”,才可能在这场国际舆论战中“不受制于人”。与此同时,国务委员王毅曾指出,中国欢迎且需要真实有据、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即使是批评的声音,我们同样会虚心听取;但刻意污蔑、无端指责、鼓吹所谓自由民主的,也一定要敢于摆明事实真相,坚决作出有力回击。这就要求社会各方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表述自己”的水平,还要及时有力地与无端诽谤和攻击的反华势力进行辩论,这才能将美国长期对外宣扬的“普世价值”抽丝剥茧,向世界展示其不易被认知且并不普世的“特殊性”。 

第三,在战略层面,充分发挥中国智库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完善我国智库在该领域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咨政水平。首先,中国智库需要不断提高问题意识,适度借鉴美国智库的研究模式,对国家现阶段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要保持高敏感度,把“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受到重点关注的议题,与自身的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会议交流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提升智库作为“政府外脑”的实践思维能力,为我国在共建该倡议的问题研究和决策制定中提供高质量方案。其次,中国智库需要长期围绕该议题涉及的专业领域进行“深耕细作”。“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持续发展的过程,这需要智库发挥各领域人才集聚的自身优势,在“健康丝绸之路”倡议中选取不同角度进行长期追踪研究,以便持续为我国在共建过程中提供切实管用的建议。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我国智库在中美民间外交中的纽带作用,激活对话渠道。在当前中美关系困境之中,人文交流频频受阻甚至中断。因此,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中美智库交流机制。在中美智库学者间定期互访、保持线上线下研讨会频次的前提下,改变长期由部分智库学者牵头维系交流的现象,通过中美长期关注公共卫生领域的智库机构间签署合作备忘录、定期公开合作期间研究成果、资金使用情况等规范化操作,排除人文交流政治化等干扰因素,为双边交流常态化夯实制度基础;其次,要把握好中国智库在中美智库交流中的角色,充分释放智库交流对双方政府和民众的积极能量。智库作为知识型组织机构,在民间外交途径中具有引领性地位。以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为契机,寻找中美关系的“破冰点”,需要该领域的中国智库要在双边交流平台的搭建、组织等行动中积极作为,在探索双方政府都可能接受的政策建议的同时,起到为双方民众增信释疑、改善民间关系的正面作用。

第四,在实务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倡议相关国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中国在通过“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推动各沿线国家所在区域合作时,必须做好精准定位。首先,中国要以该倡议发起者的身份努力作为,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履行更广泛的国际义务。例如在国际抗疫形势持续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如何从研发生产到分配接种各环节,有序推进各国开展联防联控和疫苗合作;其次,中国继续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组织作用,欢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参与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只有找准自身定位,才能时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强区域内医疗、科技、管理等各类专业人员的流动,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倡议沿线国家基础医疗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加强对倡议沿线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中薄弱环节的研究,推动与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权利结合最紧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合作稳步开展。另一方面,尝试与美国在“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有美国智库认为,美国应积极参与到未来15年全球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当中,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力量。该智库还特别指出,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填补美国在全球基建方面的空白。对此,中美可以尝试在现阶段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利用双方在倡议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优势和资源,共同帮助公共卫生体系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筑牢抗疫防线,这也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诉求。让美国在共建中获得现实参与感,有助于推动美国打破零和思维的桎梏;同时以该类型合作为契机,探索与美国开展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其他领域合作的可能。总之,没有一个既有的霸权国会愿意放弃它的领先地位,对此,中国现阶段仍应将重心放在为世界提供解决方案上,只有不断完善对现有制度的认识,做到制度的创新与变革,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才可能得以重塑。

总之,在美国逆全球化、反多边主义措施频出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关系正面临建交以来最严峻的局面。中国要探索如何避免通过大国对抗突破自身“困境”,证明人类通往美好生活的路径不止一条。国务委员王毅曾多次表示,中美应在全球性大流行病的诊疗方案、疫苗研发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共同负担起两个主要大国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因此将“健康丝绸之路”倡议作为缓和当前中美两国紧张关系的重要突破点之一,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随着中国对外涉及公共卫生事务发展战略及制度创新的稳步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定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分别系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馆员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梁
来源:《情报杂志》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今日头条号
  • 地址: 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9号湖北省电视大楼 邮编:430071
  • 联系电话:027-87329652 电子邮箱:JCYXX_TG@QQ.COM
  • 版权所有: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
  •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3165号
  • 鄂ICP备14020307号-3

微信公众号